脫胎于浙江省物資局組建而成的浙江物產中大集團股份有限公司(下稱“物產中大”),在經歷了近20年的市場化體制機制的探索中,終于在2016年進入企業“混改+整體上市”的改革元年。 作為浙江省首家踐行混改整體上市的省屬企業,物產中大身上有著行業賦予企業變革的外部環境,但更多的是源于企業自身樂于“嘗鮮”的顛覆態度。回望改革之路,物產中大董事長、黨委書記王挺革表示:“體制決定機制,機制決定活力。物產的主營業務處在高度市場化領域,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并上市是企業成功的最好制度安排,借力資本市場平臺,釋放新的、更強勁的發展動力,才能做強做大做久。” 與生俱來的混改基因 時間倒回至1996年,彼時正值浙江省委、省政府開展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。在此契機下,按照“扶優、活小、拓新”的指導思想,以產權多元化為目標推進企業體制改革,以績效為中心推進分配激勵制度改革,物產中大由浙江省物資局轉制成立。 身處“資源小省、市場大省”的浙江,物產中大沒有特殊政策、沒有進入門檻、沒有壟斷資源。“唯有改革方有出路,物產中大集團就是通過多次混改實踐,才確定了市場主體地位。”王挺革表示。可以說,踐行混改成為物產中大與生俱來的改革基因。 直至2003年,物產中大完成了一級成員公司制改造,實施經營層和員工持股,形成了國資、集體、民營及個體多種所有制共存并相互融合的格局。 這一階段的混改實踐中,使物產中大實現了從行政機關到經濟實體、從計劃經濟執行者到市場經濟競爭者、從傳統生產資料貿易商向供應鏈集成服務商的轉變。 完成混改后的物產中大,仿佛喚醒了沉睡多時的肌體活力,并從“中國500強”走向“世界500強”。 整體上市的“浙江速度” 對于已連續多年入圍“世界500強”的物產中大而言,企業內部存在的母子公司戰略協同不深、激勵鈍化,始終是制約企業未來發展的挑戰。如果實現企業整體上市,引入現代企業治理機制則成為鎖定發展活力的一劑良方。 此時,恰逢浙江省委、省政府下發《關于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意見》文件不久,讓物產中大的整體上市之舉找到了政策依據。2014年10月,物產中大正式啟動了整體上市。 經過一年有條不紊的推進,物產中大于2015年11月順利完成整體上市的所有相關工作。以歷時一年左右的重組進度,成為浙江省首家踐行混改整體上市的省屬企業,創下國企整體上市的“浙江速度”。 在整體上市方案設計中,物產中大形成“資產兩分,人隨資產;首次引戰,凈資產平衡;中大平臺,吸收合并;配套融資,管理層骨干入股”的總體思路。 對于如何守住國有資產流失的紅線,物產中大內部流行著這樣一句話:不讓國有資產的一分錢流失掉,也不讓外部股東來侵占任何股東包括員工的利益。 因此,物產中大在整體上市過程中,圍繞“四個不動搖”展開工作。即:堅守依法合規底線、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、堅持調動各方積極性、堅持為企業基業長青和做強做大做久服務四個不動搖。 通過整體上市的路徑,物產中大逐漸建立起了趨于規范的現代企業治理結構。目前,物產中大根據國資與證監的雙重監管要求,深入推進現代企業制度項下的董事會和監事會建設,形成董事、監事、高管相互制衡的規范運行體系。 這一過程中,物產中大引入中信基金、聯想君聯、天堂硅谷、三花控股等產業/金融資本等具有股東優勢資源的戰略投資者,為轉型升級提供資源動力。整體上市中同步實施員工持股計劃,與市場化運作的戰略投資者同股同價。 開啟“二次混改”新里程 摸著石頭過河的物產中大,經歷了一個時期的改革探索后,已經初具“股權多元+法人治理結構+科學組織設置+科學企業典章+黨的政治核心作用”的中國式現代企業制度雛形。 然而,改革絕非一蹴而就。2016年7月4日,王挺革在全國國企改革座談會上所言:“今天的物產中大集團是改革的產物和成果,將來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和基業長青,不改革死路一條。為此,我們結合實際提出了‘全員創新、合伙創業’的新思路,開啟‘二次混改’新里程。” 構成物產中大“二次混改”主體內容,多是涵蓋人才機制、投資主體股權多元化以及相關公司股權結構動態調整等問題。 通過探索設立“深化混改基金”“持股中心”和員工持股“下翻上”機制,有效解決目前國有企業普遍存在的權責利不匹配、內部管理不規范、管控權力缺乏制約、監督不到位等共性問題,真正激發員工的“二次創業”熱情。 完成“混改+整體上市”后,物產中大站上了全新的改革起跑線。對于企業而言,未來的競爭態勢或許更加激烈。展望未來,通過主業聚焦轉型發展、問題導向補齊短板、嚴格問責嚴控風險等,將成為物產中大改革持續發力的方向。(稿件來源:國資小新)